4月16日至18日,第十五届上海教育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若你来到上海理工大学的展区,便能看到展板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引导科学家的动力,归根结底是美学冲动的表示。”
这是著名科学史学家沙利文的一句名言,他曾强调科学创造的美学价值,“数学家创立的优美公式犹如但丁《神曲》中的诗句;黎曼几何与钢琴协奏曲一样优美。”而这届教博会上,被誉为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上海理工大学携众多美育惊艳亮相,诠释了科艺结合之美。
42个艺术类师生、首部校园原创大师剧《刘湛恩》大师剧、高雅艺术进校园……跟随上理工展示的各项美育,不少参观者都会讶异,在这所以工学为主的应用研究型大学里,艺术氛围出乎意料得浓郁。校长丁晓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在重视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把艺术作为学生身心发展必备的素养,重视艺术审美、和体验,发挥育人以德,育人以情,育人以智,育人以美的美育功能。
据了解,上海理工大学通过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美育工作室等有机融合,提升师生的美育创造能力,创造了丰硕的美育。
在上理工,有这样一个学院:除了在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骄人成绩以外,他们还在专业艺术教育领域,例如:艺术设计系师生在乌克兰生态国际海报三年展、亚洲平面设计双年展、日本优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国内外赛事上获得多项重量级项;工业设计系师生作品连续五年获得九项“红点”国际设计大、一项“IDEA”国际大、一项“IF”设计大,获得的国内项更是高达百余项;以设计专业为例,近三年来,师生作品荣获亚洲设计学年、全国美展、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方案等国内外设计金、银30余项,并与上海园林集团、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等著名设计机构联合组建四个设计院所。这就是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在成立之初即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上海市人民共建,学院现设有印刷与包装工程、网络与新、出版与数字、广告、艺术设计、设计、动画与公共艺术、工业设计、美术系9个系。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培养既能学术研究有又着人文情怀的人才为旨,形成了工、文、艺有机融合的办学特色,更是在上海理工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实践中了大梁。
“理工院校的学生更要具备人文情怀和艺术素养。”丁晓东表示,为了让全校师生接受艺术熏陶,学校开发了一系列美育通识课程,由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等部门承担。据悉,版艺学院的美术系承担了全校美术类通识课程教学,并依托学校美术馆定期举办各类展览营造美育氛围。美术系现已形成教授、副教授、等完整的教师梯队,课程以美术类课程为核心,以沪江美术馆的展览、美谈社的人文艺术、学生专业活动为一体,使大学美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凝练成上理工独有的美育特色。
现在,学校共有陶艺社、剧社、绘画工坊、电声乐队等艺术类师生42个,涵盖美术、音乐、语言、传统文化等各个领域。每年开展校级艺术活动120余场,参与人数达24000余人。此外,近几年来,学校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引进了如中央民族歌舞团少数民族歌舞专场晚会《请你跟我一起来》、山西省话剧院大型原创话剧《生命如歌》等国内本土高雅艺术,还引进了如德奥之声系列音乐会、莫扎特的管乐世界等国外高雅艺术,使学生走近艺术、走近美。
每一项科学从诞生开始,艺术便悄然寓于其中,时时处处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立体显微镜、打击式硬币分离塑包装机、微创腹腔镜手术训练器……上理工的其中一个展区,便充分展示了科技与美的融合。
科学之美在于它将纷繁复杂归于简单统一。渺远,物质不停运转,自然界纷繁却稳定……看似复杂的世界也许真的很简单,爱因斯坦的质量能量关系式E= mc2、普朗克的能量频率的关系式E= hv、牛顿的定律和库仑的电荷静电相互作用定律等用极其简单的公式表达了理解起来那么复杂的自然界规律;一台小小的显微镜便可窥探到复杂物体的本质:原子、质子、夸克;一束光便可检测到各种食品和药品成分;人类的也不过是由一串双螺旋结构的DNA所决定的。正是因为科学的存在使本来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变得可理解。
科学之美也在于它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复杂的奥秘。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以美丽的虹和霓为例,将物理之美分为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这三种美由浅入深,从一个简单的现象到折射原理再到麦克斯韦方程式,科学将1变成了∞,又将无数个∞统一于1。
科学的美是真实而深刻的。科学在它无止境的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神奇的幻想:点石成金、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科学的真实告诉我们,金子需要冶炼,生命总有终结,天上是璀璨的星空而非神仙的居所……也正是因为科学的真实性,让人类放下虚妄,脚踏实地的去创造去改变物质世界,从而推动历史进步,人类发展。美好的未来,依然是科学的。
“理工类院校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更迫切,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学会运用艺术和美推动技艺的发挥。”丁晓东提到,眼下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人文教育正在在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打造了一批“大楼大师”系列纪录片、舞台剧、艺术作品展等,以艺术形式呈现校史及校史人物,上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