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能用英语发科研论文的本科生为何不多

※发布时间:2018-11-27 4:56:5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11月7日,2017年本科生特等答辩会上,16位本科生分别亮出自己的成绩单,其中,物理系胡耀文发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论文7篇,材料学院袁之泉发表SCI论文2篇,交叉信息研究院本科生乔明达在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另有2篇在投论文,而化学工程系本科生钟玲发表SCI论文1篇。

  10月30日,复旦大学本科学术科技创新公布了12名本科生入围名单。其中,物理学系谢品臣有4篇署名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发表于EPL、JCP等物理和交叉学科期刊上;大数据学院陈骁禹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SCI论文,其中一篇被ESI数据库评为高被引论文;高科学系刘润泽有3篇高水平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1篇,影响因子11.8(一区);附属中山医院曹奕凡表SCI论文7篇,总影响因子36,以一作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影响因子21,其中一篇发表于国际外科学领域期刊《美国医学会·外科学》(JAMA Surgery),影响因子7.96。

  无独有偶,和复旦是两所最早(2011年)为了培养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而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高校。

  习总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笔者认为,国际水平这里有两个层次的意义:一是科技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二是青年科技人才要具有国际竞争力。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语言是思想存在的唯一形式。任何创新思想不用语言记录和写下来是不存在的。但是选择用什么语言表达却涉及创新思想和科研思想的范围和速度。201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Ronen科研团队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9年到2011年期间所组织翻译的、涉及150个国家1000多种语言约220万册书籍的调查,勾勒出人类知识的全球语言网络。结果发现,用英语直接撰写或被翻译成英语的知识,速度最快范围最广,也就是说英语处界知识网络的中心。根据Ronen团队构建的世界语言网络图,汉语则处界知识网络最边缘,也就是说采用汉语创新思想和科研,能够被国际同行了解的概率是很低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就是培养我国大学生——未来的科技人员在他们各自领域里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就是要像和复旦一样,帮助大学生在国际上发表他们的创新思想和科研。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正承担着新的历史。

  前不久英孚教育在上海发布了第七版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这项针对80个母语为非英语国家和地区的100万英语学习者测试报告显示,科技创新和英语能力具有极大的正向关系:

  第一,如果科技人员英语水平薄弱就无法阅读他们学科的国际期刊。以SCI为例,覆盖医学、物理、化学、数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176个学科的5000多种期刊,用英语撰前世死因写的占到了95%。如不能阅读这些刊物,大学生的创新思想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份报告还发现:中国这几年发表的科技论文和著作中,只有15%引用了国际刊物上最新的发展和研究,而比利时、丹麦和等国家,虽然发表论文的总量不及中国,但引用国际刊物上最新的发展和研究则超过了5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阅读本领域国际期刊中的短板和问题。

  第二,如果科技人员学术英语能力低就无法在他们学科的共同体里具有话语权。任何一个学科,如法律、医学、电子工程等理论和知识的构建、及交流,其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和句法形式都是因学科而异的。即使是母语为英语者,要在其学习工作的学科领域里进行有效的交流,在各自共同体中有发言权,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还必须学习其领域的语篇方式、修饰结构和语言特征。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 中国区出版总监Stuart Govan曾在2011年评论中国科技人员论文:他们在IET提交的论文在中排名第一。但是,提交量和最终发表量的比率很低,拒稿率甚至高于韩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科技人员不按学科范式和规范撰写论文。

  今天的本科生和当年的大学生不能同日而语:借助互联网,他们能迅速接受国际前沿学科信息;借助高校的重点实验室,他们可以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借助一大批杰出的高校科学家,他们可以参加课题组的项目。这些条件为他们的创新思想打下了前所未有的基础。在非985、211高校,我们发现不少科研潜力很大的学生:

  周口师院生命科学系的4名本科生刘严、康静敏、马晓萌、傅露露在影响因子为2.12的SCI期刊《Plant Disease》发表关于大叶黄杨白粉病菌河南菌系的论文。

  常熟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大四学生陈杰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影响因子为1.28的磁学国际专业上发表论文,同时另有3篇SCI论文他是第二作者。

  上海理工大学本科生朱俊安将其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为1.48的《Optics Communications》。

  但是,必须承认这种能够用英语把自己的创新思想和科研发表出来的本科生,在全国的比例还是很低的:他们有数据有发现有创新思想,但苦于自己能力不足没法写成达到发表水平的英语科研论文。高校英语教育的矛盾已转变为大学生要求把他们创新思想用英语表达出来的强烈和我国公共英语教学不能充分满足他们需求的矛盾。

  学科领域里的英语读写能力就是学术英语能力,即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打基础的通用英语能力的自然延伸,而是必须进行专门学习的。英孚教育发布的第七版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显示:中国英语熟练水平比去年提高了1.51,达到了52.45 (2016年为50.94),排名也上升了3位,列第36位,但仍处在低熟练度水平,再次排在同处亚洲的韩国(55.32)和越南(53.43)等国家和地区后面。

  但是上海却连续4年领跑全国,达到中熟练度水平(即能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海高校从2013年起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学术英语教学,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定位是为本科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服务的。在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下,上海30多所高校从新生开始就学习学术英语,开始培养学生国际期刊论文的读写能力,并从2015年起连续3年举办大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要求学生写出正式论文(含有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并在大会分组平行会上论文(25分钟)。

  正是得益于这种专门训练,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大学生在上海大量涌现。如笔者所教授的学术英语课,2013届本科生单立人和2014届本科生彭思佳带着数据到学术英语班上,课程结束就在他们信息工程和化学的SCI期刊上发表了论文。据复旦大学教务处统计,从2014年到2017年,复旦大学45位本科生在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达到84篇,而此前的9年,即2005年~2013年,这一数目为137。

  有些人认为绝大多数的高校本科生无法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的调查却不认同这一点:即使最一般高校的大学生也都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和潜能,阻碍他们发表的,是语言。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是没有理由推卸责任,说他们是小鸡不是雄鹰的料,再训练也无法飞起来。

  笔者相信:只要用训练雄鹰的方法训练他们,给他们插上学术英语的翅膀,他们一定能在各自学术领域里冲向世界舞台。

  编者:我们希望这里是真正的圆桌会议,尽量接近,尽量远离口水,尽量富于建设性,谈论那些从胎教开始就争论不休的教育问题。

  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关键词: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