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学位论文有三个不同层次,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一般学士学位论文要求在一万字左右,硕士学位论文在三万至四万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至少在十万字左右。但“量体裁衣”,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确文的规模,仍然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的层次,虽然由所申请的学位所决定,但研究课题和研究生的能力则决定了论文的深度、广度和规模。
历史,英文是history,十分形象,是讲“他”或“它”的(his)故事(story)。所以,在下笔之时,一定要有“故事意识”。没有“故事意识”去撰写历史论文,肯定会出“事故”。写一个人物、事件、地方(村庄、城镇、地区等)、事项(衣、食、住、行等)、行业或专业等等,都是讲不同对象的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用佛家语说,无非是成、住、坏、空的整个过程,也可以截取其中的一段。魏斐德教授讲上海旧的历史,写了三部曲,才最终完成,就是按时序分阶段地叙述。
过去历史学家们在下手工作时,经常会首先做“年表”或“史料长编”,也就是把相关史料、事件等依时序先后作个排序;即使没有这种年表或长编的形式,在写作过程中也会牢牢记住不同史料和事件的时序关系依次展开。任何故事,都是依时序展开的,文学家们可以创作一个故事,史学家们只能根据史料的时序来构建故事。文史相通,道理在于此;文史相异,道理也在于此。在讲故事的技巧方面,搞历史学的,可以从文学作品方面汲取许多养料。《史记》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除了肯定司马迁充分占有史料、运用史料之外,就是肯定了他在叙史过程中的极高文学造诣。
历史作为故事,如何去讲,是由论文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任何故事,依时序而展开,这是一个故事的基本逻辑。故事是有情节的,文学家在叙述故事情节时,往往浓墨重笔,不惜篇幅,把读者引入到他设计的情节氛围之中,历史学家限于史料,很难纵横,但在整个故事中的若干关键情节的处理上,依然可以做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简而言之,历史著述,不是史料的堆砌,而是经过史学家的消化之后,把握好一些关键环节,从而呈现出某一历史过程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在历史论文中,决定你要叙述的故事的关键情节,虽然必须遵守时序原则,但同时也是由你的论文主题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比如,我们研究农具的历史,会有不同的视角。农具本身,涉及到农具制作、冶炼、功能、兴替等等,这些成了基本“情节”;而视角转换到农具相关的社会史,农具的行业、交易乃至依赖农具的各个社会阶层的状况,都可能成为故事的基本“情节”。现在产业的兴替很快,人力车夫依赖于人力车而,随着电车、三轮车的兴起,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你把人力车业的历史视角放在还是放在上海、广州,历史背景本身不同,视角会有变化,“情节”的内在逻辑关系也会有不同。当我们在运用其他学科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等理论去观察历史现象和过程时,故事的层次、详略和关键情节也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但是,如果论文的内在逻辑关系违反了历史本身依其客观逻辑发展而形成的时序,那么,论文的内在逻辑关系肯定不能成立。因为历史过程本身发展的时序,是最强有力的客观逻辑关系,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对于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或事项,如果时序关系、相关人事尚未弄清楚,经过研究者的努力弄清楚了,或部分弄清楚了,自然是历史论文的上乘之作。
总而言之,一篇历史论文,首先要按时序楚所述对象的历史过程,也就是它的“故事”,而“故事”本身各个情节(关节点)的构成和详略,则是由历史学家整个观点的内在逻辑关系所决定。通史写作,大抵依时序为主,历史关节点和相互关系的照应,依史家之见识、知识和笔力见高低,其观点在叙事过程中自然流露;论文的写作,除了时序原则之外,突出重点“情节”以论证观点则尤其重要。历史研究者往往是在研究过程中,首先从理清“故事”的先后时序过程中,逐渐发现“故事”展开的客观逻辑的。论文构建所形成的主观逻辑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客观逻辑的反映,历史论文的观点互相歧异,只是历史学发展长河中“万川映月”的正常历史现象。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只要时序和逻辑(包括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和要领,辅之以文字功底,就能写出一篇优良的学位论文。兼职小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