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文章内容

高职院校教师怎么发表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7-8-6 8:44:2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本文关于心理健康及高职教育及心理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心理健康相关论文范文集,与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析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心理健康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要】从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分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从引导教师调整心态、推动高职教育专业化、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定系统、建立心理健康机构等方面提出对策.

  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是目前在研究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时所提出的一个较为流行的概念,它体现的是一种知觉,是个体对工作付出与报酬直接得不到平衡的表现,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影响.对服务对象不负责任和是职业倦怠的主要体现,职业倦怠的主体的主要表现是产生不平衡感,情感和身体衰竭,以及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受挫,觉得没有必要去帮助别人,种种努力都得不到回报,任务永远不会结束,等等.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职业倦怠作为一种隐性,会影响到高职教师的工作和心理健康.为帮助高职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拟探讨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心理发展与教育》是一份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师范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心理学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曾任该刊主编,现任主编为林崇德教授。

  全国大部分高校从2003年起实行扩招,很多高职院校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扩招力度,热衷于办万人或超万人院校,但生源质量却有所下降.据调查统计,我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人,之后几年高考报名人数急剧下降.根据教育部数据,201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15万人,录取率为75%.综合各方数据来看,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将继续下降,但下降幅度趋于平稳.虽然下降速度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下降趋势未改.随之而来的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年有的省份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分,造成的后果是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后果,如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动力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被带到校园,导致打架、早退、迟到、考试作弊等违纪行为多发.生源质量的下降,使得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显得更为落后,以致有人认为本科院校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大学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则仅是技工型的教师.社会地位认知度的降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高职教师的自尊心,加速其职业倦怠的形成.

  第一,随着自身的扩招以及生源人数的不断下降,高职院校各方面的开支很大程度上依赖学费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和提高办学效益,许多高职院校会出台鼓励教师多招多揽生源的政策,有些院校甚至和业绩挂钩,每个教师要完成一定的招生计划,无暇顾及生源的质量.许多高职教师为了,只能拼命上课,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但由于生源质量下降,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热情不高.对教师而言,上课只是应付,觉得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做其他工作更容易疲倦,工作动力不足.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高职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从而产生了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加速了倦怠感的形成.

  第二,许多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学校改制而来的,硬件和软件都跟不上,师资力量薄弱,而职业院校的教育是既要承担普通高等教育任务(学历教育),又要承担职业教育的任务(技术和技能训练),这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是一个严峻的、跨越式的挑战.教师可能要身兼数职,这些角色统一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延续和交叉在时间和空间上,要求教师能正确认识自身角色,并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否则会出现角色的混乱,导致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第三,职称评定是目前高校教师的最大困扰,也是几乎所有的高校教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目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对很多优秀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非常负责任、爱学生、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相比科研而言,他们可能更喜欢教学,可是教师职称评价系统只看重科研文章数量而不看重教学质量,导致这些优秀教师得不到认可.许多教师可能在整个教学生涯中,要花三分之二的时间来评职称.更多的教师觉得评职称太累,萌生了提前退休的念头,这也是导致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出现的一大因素.

  第四,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和进步需要学校领导的关怀和帮助.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关心是有效缓师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更能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但多数高职院校领导更关心的是学校如何扩大,如何组织生源,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是等着开学收学费来还贷.在这种情势下,领导就容易忽视对教师的关怀,为教师提供的发展机会也就越来越少.教师工作方面的需求往往可归结为两方面:一是维持,满足物质需求,如工资、金等;二是满足层面的需求,如责任感、成就感、受人尊重感等,一旦这两方面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的心理和情感就会产生变化,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第一,目前高职教师处在新老交替的过程,普遍现象是师多,老教师少.据相关调查,50岁以上教师占14%,41~50岁占21%,31~40岁占39%,30岁以下占26%,中坚力量是31~40岁,而这个年龄段的教师不但要完成学校的各项教学任务,还要担负家庭的各种责任,如买房、买车、和家人旅游,等等,但收入却难以支撑.随着目前房价的标高,物价飞涨,高职教师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假如他们的自身素质不高,抗压能力不强,职业差,职业角色不明确,工作准备不足,自身的教育不合理与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就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第二,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首先要有一颗真正热爱的心,只有心投入,才能将工作做好.然而,由于目前大部分高职教师是“80后”、“90后”,这部分教师出生在我国和经济高速发展年代,而且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观念、能力更多地受到了大的冲击和影响,往往很多人并不喜欢自己的职业和工作,把教师作为一种暂时的工作,没有充分地融进教学工作中,体验不到教学的乐趣,在压力和困难面前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

  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职业倦怠不是简单的现象,它是社会、学校、个人以及学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应对和解决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防范和缓解职业倦怠.

  我国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以来,高职院校教育实行市场化,教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在这样的形式下,高职院校应引导教师尽快调整心态,市场的发展,制订合适的授课计划,因材施教,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用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措施,缓解职业倦怠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扩招的速度较快,社会占有量较大,但由于生源质量的逐年下降,其社会地位也随之下降,进而影响到教师的社会地位.针对社会公信度、认同度的不断下降,各高职院校应加快软硬件的建设,推动高职教育专业化,争取多方面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减轻办学压力.同时,扩大宣传,逐步形成社会对高职教师的公共信任和支持的社会,从而提升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增加教师的机会,增强团队凝聚力.具体来说,应优化人员配置,改善教师工作;合理分配薪酬,从、物质两方面支持教师;切实解决中青年教师的困难;营造平等、公平的氛围,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使高职教育的发展得到有力的支撑,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倦怠.

  一旦高职教师有职业倦怠的现象,学校应引导高职教师进行调整,尽量降低职业倦怠的影响.首先引导高职教师摆正自己的,坚定教书育人的,从多方面来充实自身,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社会和工作中,做到能讲能做,专业知识过硬,业务能力过强.鼓励高职教师多参加一些职业小组的活动,如各个教研室组织的各种研讨活动,和同事相互讨论,共同探讨,共享经验,从而减轻职业倦怠带来的冲击,重拾教学的乐趣.

  针对高职教师身心承受的压力,各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建立适合本院校的心理健康机构,如心理室、心理健康测评室等,定期对高职教师进行心理、测评,帮助高职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迅速走出职业阴霾,充满对职业的自信,在职业生涯中重新找到乐趣.

  综上所述,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产生与社会、高校、个人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关联.对此,应创立一个良好的职教,明确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实行“人性化”、“个性化”管理,营造人文、宽松的职业,不断改进,切实做到为教师办实事,及时消除其不满情绪,做到、和谐、团结,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