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文章内容

小学生遇见苏轼后我们到底应该思考什么?

※发布时间:2017-11-28 17:01:4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017年10月9日,号附小2012级4班发表了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推文,在网上引发了热议,一时间赞扬、质疑、、反思都涌向了这些小学生。今天我们就和杜老师来谈谈当小学生遇上苏轼。

  很多网友在看到小学生的论文时不禁感慨:教育资源在学区、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正如新京报所言,他们的优秀是因为站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肩膀上。有人认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阶级固化,您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

  这些逆天小学生及其家长大多拥有优良的社会资本,他们不少毕业于大学,颇多家长从事互联网或金融行业,可以说都是精英阶层。这些孩子接受了大量的西式素质教育,他们很多人的目标也不是国内的学校,而是国外名校。

  对于底层社会来说,寒门难出贵子有两个原因:一是主动放弃教育。当下,读书无用论拥有越来越多拥趸,知识改变命运被很多底层人民摒弃,与其让孩子继续读书考大学,倒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补贴家用。二是被动接受低竞争力的教育。比如,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很少有合格的英语老师,而在江苏高考中,英语占总分三分之一,这让从小接受不合格英语教育的农村学生如何在高考中胜出?

  当然,当下网络资源是丰富而的,慕课、公开课众多,人人都可以获得大量想要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育不公平,但即使如此,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这些资源也不可能彻底解决升学的基本问题。

  这次小学生研究报告只是致敬苏轼活动的一部分,是小学生利用国庆假期完成的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课题。而在这之前,学校举办了各种相关活动,比如利用课前了解苏轼生平,在晨读期间吟诵苏轼的诗词,暮醒时间进行游戏飞花令,还跟着《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康震一起品读苏轼诗词……这些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完全能够帮助他们欣赏苏轼诗词和揣摩其中的美了。

  严格来说,学术能力的培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是寻常可见的,比死记硬背的地位重要的多。这种跨方法的训练,也不是教学奢望,而属于对顶尖级学生高水平的严格训练。定量与定性思考相互补充,可以将感性与相结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结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