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研在慢慢正规的过程中,科研新人写作学术论文时往往分不清摘要和结论,甚至简单地把两者互相复制粘贴。我认为摘要的目的是通过相对浅显的概念引诱读者进入论文主体;结论的目的是给能全文阅读的人一个总结并。
没有思考并自己弄清以上问题之前,解决之道似乎异常简单:模仿前人。把师兄师姐甚至老板的毕业论文拿过来,换上自己的数据和结论。《15天冲刺硕士毕业论文!》。这样写论文确实省时省力,但如果要做博士,或者长期科研,可能就是舍近求远了--模仿过程中,问题会被当成答案。
前两者与论文作者利益紧密相关。但除了作为文章结构的一部分,可能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摘要更重要的作用是作为写作能力的体现:将一个少则三千,多则十万字的文章压缩成一个一二百字的逻辑体;逻辑体自洽之外,最难的,还必须体现压缩前的风貌。优秀的文字、逻辑和构架能力总是让编辑和审稿人在同等条件下给更多关注。
当一个读者读到结论部分时,ta至少已经读过了标题,摘要,主要图表等核心信息。这表明摘要的引诱功能已经实现,自然结论无需再卖弄风姿。相亲时的第一印象已然无关的情况下,结论可以不必再囿于通俗性,多散发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艰涩学术味道。
总之,单就功能来看,摘要是文章的脸,是不是编辑的菜,是不是其他研究者的菜,都要先看脸,谓之第一印象;结论是文章的,价值不在于一时(当然,看你如何的前提是,看脸无反感)。
·自爆局限、提出改进是作为科学知识高效传承和发展的友好工具。作为一个特定问题的研究者,亲身面对过一个个现实问题,就算是这个问题的老手了。爆出问题和方案不仅是一个优雅之举,同时也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科研进程中的日常:问题多于答案
·展望未来,某种程度上讲对其读者是一篇文章最有实用价值的部分。这种价值不在于其细碎的数据、知识点,以及逻辑链条的各个环节,而在于其用简单的一两句话,给出了一个问题的答案,即便其不完美。这是学术研究对学术体系之外的价值体现,也是站在现在,对将来的勾画
·这里的鱼就是总结概括(summary,可用于替代conclusion职能)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不管煎炒烹炸的做法和火候如何,用的是同一种鱼,且不同做法都需要基于这条鱼本身的特性。如果仔细去计算,作为食材的鱼本身,占了整盘菜的七八成分量,不论是摘要还是结论
·摘要的外延,带有某种忽悠的属性。其多数在谈潜能、可能、未来,这种未来十之被编进了科学研究为应用的分母儿。相比而言,结论的未来往往是体现更为切实的未来操作。比如,对现有发现进行一个定性评价,下一步要做哪方面的研究,提出现有实验缺陷、如何改进实验方法等。这些未来很多时候是能够被付诸实践的。其可执行性甚至高到绝大部分从事尖端研究的学者对下一步工作绝口不提,以便继续保持技术优势
一句话切入背景,提出表观问题。其中low ductility, difficult, energy-saving lightweight是这篇论文和相关研究的问题与目标。单词简单,属于材料类和工业界的常识。因为这里务求面向更宽的读者群体,所以学术知识方面的用词要足够接地气。假定个基数:材料类的在读博士,到这里,10000人可以无障碍通过。
进入论文数据和知识区域第一步:总括研究+展示发现。核心研究方法是MDS+DFT,reveal origins of unexpained是其重要,reveal一词甚至可以认为是文章质量的定性之词。也是因为后半句的实现,这篇文章才发在Nature而不是发在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这里开始涉及晦涩的术语,动力学和密度泛函需要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方面的人才会懂得比较多。前面的10000博士可能就只有不包括我的1000人能轻松理解句子本身的意思和价值了。
镁金属的世界里就是很容产生这种变异,而且这种变异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发生。这就麻烦了,那些本来能够正常履行职能的正常结构被这些变异体抢了工作岗位。但正常结构愿意出力干活儿,变异体尸位素餐,结果就是生产变得不顺畅,沸腾,矛盾升级。
由微观升级到宏观,由机理外化到现象,从而回到文章标题。room temperature, low ductility 是宏观范围的概念,也是文章所提问题的一层。这里,是摘要专业性最强,也最为艰涩的部分,可能只有100人能理解。
关于摘要的深度:如果能做到浅出浅入,务必剔除深层次的概念和术语。这里是摘要的领土,太专业就会像Richard的Pied Pipper beta一样:专业人士认为吊炸天;Monica认为界面不如翔。提醒自己,对论文理解最好的只有自己。所以,时刻考虑别人的感受,尤其是编辑和审稿人。
每一篇文章都在同时做两件事:提问题+解决问题。前面第1句提出宏观问题;第2句给出解题工具和方法;3句在观世界讨论起因问题;4句回到宏观,回到标题讨论问题起因;5给出解决宏观问题的可行方案;6给出这种方案的在专业圈子之外能产生的实际价值。
对比摘要,再加上一些本专业常识,就不难体会到,这一句话横贯全文,概括了整篇论文。结论的第一部分revisit the most important findings的功能完美实现。但这里注意这个总结和摘要第2句的总括不同。摘要告诉你做了什么,还没着急告诉你所得结果,这是摘要广告性的体现;后者做了什么,得到什么结果一起放送出来,散发着学术笔记风味。有c+a这种小圈子内的专业术语,也有long-standing puzzle这种全人类都会感兴趣的福尔摩斯式字眼儿,阳春白雪,亦下里巴人。这一句话总结堪称完美的典范。
为什么要说摘要说过的内容?因为记忆的硬盘里更容易存储开头,和结尾。开头还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结尾虽然已经知道了,但对于花了半小时读一堆半懂不懂的字眼儿和八成不懂的学术知识的读者,现在奉上一个take home message,是文章结束时最明智的选择。
需要指出,本文结论未提及自己论文的缺陷、未来研究以及改进等内容。整体而言相当于摘要的实验+ 外延两个环节。显然,这种结构和经典结构也存在出入。但科学界不会要求刻板的遵循模板结构;即便追求,也多跟作者切实的实验思和进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