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聞出版署今年5月印發了《報紙期刊質量管理規定》,其中第九條明確寫道:“報紙、期刊出版單位應當落實‘三審三校’等管理制度,加強業務培訓,保証出版質量。”
目前,我國每年出版期刊上萬種,其中,自然科學、技術類期刊佔到了近一半。由於歷史的原因,科技期刊大多是由學會或者高校主辦,具體的編輯工作則由其下屬的小型編輯部來完成。因受到經費、人員編制等條件的,這些編輯部大部分都由2—3人組成,有的甚至隻有一個人。因此,很多科技期刊編輯部因地制宜,制定了適合自己的“三審三校”制度,以保証期刊的整體質量。
目前,大多數科技期刊編輯部都按照國際慣例,將“同行評議”作為“三審”中的一級審次,在保証審稿科學性、性的同時,還彌補了編輯部因為人員造成的不足。除“同行評議”外,責任編輯初審和主編終審是科技期刊編輯部普遍採用的另外兩級審次。盡管不同的編輯部會根據情況設定不同的審稿流程和方式,如聘請一線的科技人員作為責任編輯,或聘請學科主編進行終審等,但總體來看,期刊的審理是完全能夠得到保証的。
此外,由於無法聘用專職的校對人員,我國很多科技期刊編輯部採用了“編校合一”的模式,即由編輯兼做校對工作。這一做法一方面是由於經費或人員編制所限無法聘用專職校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科技期刊對於校對人員科學素質的要求相對較高,很難找到具有專業技術背景的兼職校對人員。據筆者所知,現在採用最多的方式是不同的責任編輯互校兩個校次,再由主編審核。也有編輯部有幸聘請到相關科技人員來幫助完成其中一個校次,再由責任編輯和主編來完成另外兩個校次。不論哪種方式,三個校次是可以基本保証的,隻不過不全是專職校對人員在校對。
其實,對於科技期刊而言,周公解梦和死人说话“編校合一”並非一無是處,從某種程度上講還具有一定的優勢。因為責任編輯更容易識別並關注到那些容易出問題的特殊科學名詞和符號等,從而消除排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當然,在進行編輯和校對時,人的思維模式和需要關注的方面是有所不同的,為了更好地完成校對工作,相關人員必須在通過校對業務培訓后才能上崗從事校對工作,否則同樣會影響出版質量。
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中央總習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詳細】
聚焦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眾多獲獎作品充分運用融媒體優勢,不斷開拓渠道,錘煉寫作能力,提升傳播效果﹔同時關心時代發展,緊跟時代脈搏,深耕社會需求,堅持獨立思考,始終堅持社會效果和傳播效果並重的原則,涌現出許多主題鮮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