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管理论文> 文章内容

课堂搬到田野里 论文写到大地上

※发布时间:2018-1-18 18:01:5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大学与城市间具有“天然”的共生性,大学总是自然而然地镶嵌于城市之中,并赋予城市独有的品格。青岛农业大学建校于莱阳,发展于莱阳,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在县城办学的高校之一。2001年这所学校来青岛“落户”,在青岛的大地上开出了娇艳的“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十二五”以来,青农大50余项技术、品种被国家和省市确定为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实现技术转移379项,技术转移总金额13490万元,60%转让在青岛。

  是什么样的魔力让青农大的科研之始终走在前列?“我们不要那种坐而论道的文化,而是要把课堂搬到田野里,把论文写到大地上。”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宋希云这样回答。

  宋希云,男,1961年12月出生,山东安丘人,农学博士,教授,现任青岛农业大学党委副、校长,长期从事植物遗传育种与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目前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发改委建设、农业良种工程、青岛自然科学基金等12项科研项目。对免疫化学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制备了能够识别小麦胚乳贮藏蛋白高量谷蛋白单一亚基的单克隆抗体;在蛋白质分离、纯化、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收集、创新了大量玉米种质资源。

  ■由青农大教授林其培育的旱地小麦良种“青麦6号”曾在盐碱地上创造出全国小麦高产记录。■青农大毕业生在正门留影。■青农大南门。■青农大图书办公楼。

  “鞋子上沾满牛粪的教授是最好的教授。农业大学的教授必须和农民打成一片,全面融入、服务社会。选择在平度建校区,也是我们传承‘莱农’的必然选择。”

  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理斯·范海斯有这样一句名言:“鞋子上沾满牛粪的教授是最好的教授。”威斯康星大学对于农民来说就像自己的猪圈和农舍一样近在咫尺,对于工人来说就像他们的工会大厅一样可以随时出入。正是在这种下,威斯康星州的经济,特别是农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美国的牛奶场,在全面融入、服务社

  离农村远了,办学的变化,客观上使学校这些好的传统有些淡化。但是我们的共识是,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离不开农民,我们建设先进的文化也不能丢弃莱农人代代传承的这些优良的传统和品格。农业大学一定要对农村、对农民有感情,选择在平度建校区,也是我们传承‘莱农’的必然选择。”宋希云告诉记者。

  “农择平度建立新校区,也是为了发挥农业大学与平度农业大市的优势,协同开创出一条推进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径,为青岛市、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青岛农业大学选择平度建立新校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挥农业大学与平度农业大市的优势,协同开创出一条推进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径,为青岛市、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据了解,青农大平度校区占地约1000亩,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3亿元。2019年建成使用后,学校围绕区域经济产业需要,按照不少于5个学科门类、不低于1万人的规模开展全日制人才培养。青农大将在此配备相应教学、科研、教辅、后勤等机构和人员,使平度校区成为规模适中、结构完善、管理先进的主校区之一。同时,学校将面向现代农业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孕育并设置未来20-30年间新兴学科专业。

  平度校区的定位是紧密围绕国家、、青岛市战略发展规划和青岛市“三中心一”行动计划,以“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校区”为目标,着力打造“四个”,把平度校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体制先进、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综合性创新型大学校区,助力平度创新发展,助推青岛北部崛起。

  “我们要把平度校区打造成农业‘硅谷’。这里将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全产业链的主要环节,依托青农大现有的种植、食品加工、农业机械装备、马科学等学科优势,建立一批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品推广、生产流通、信息发布、资金融合于一体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中心,也会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方式建设现代种业研发中心、现代园艺研发中心、都市农业研究中心、智能农机装备研发中心、现代食品工程与安全控制中心、生态工程中心、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和现代园林与艺术中心等八大研究中心。”据宋希云介绍,平度校区要建设2-3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展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围绕生命科学、食品营养与健康、农业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管理经验,合作开展创新研究,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与智力支撑。除此之外,平度校区还将建设成为双创体制机制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健全,贯通双创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科技、创新创业投资等全要素聚集、全方位融入青岛和平度战略部署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双创教育示范平台和大学科技园区。

  “青农大的传统优势是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传统我们不能丢,要继续保持和发扬。”

  宋希云告诉记者,60多年来,青农大的专家教授一直以浓重的“三农情怀”,深入生产一线和基层,矢志三农,努力攻克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我国粮食供应不足和农民温饱问题,青农大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上世纪80年代,为解决我国饲料作物生产问题、促进畜牧业发展,青农大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上世纪90年代,为解决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和油料作物增产,青农大再次首创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亩产超800斤栽培理论与技术。进入新世纪,在作物育种领域,为解决我国耕地资源不足、旱地和盐碱地粮食生产重题,青农大成功选育并推广了抗旱耐盐碱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在生物农药制药领域,成功研制了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友好型高效低毒系列仿生农药——人工模拟银杏杀菌剂;在动物繁育领域,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选育了高档肉牛新品种,实现了高档肉牛产业化;在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与种业生产装备研究领域,研发了157种适宜不同产区的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突破了花生等根茎类作物机械化生产的瓶颈,创制并推广了13种育种生产装备,打破了国外长期的垄断,为我国种业产业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青农大也从一所单科性的农业院校发展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大学。保持“农业”底色的同时,也积极发展非农学科,理学学科中的应用化学和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工学学科中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已经形成新优势。在动漫艺术领域,青农大成功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动漫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荣获国家动漫精品工程、中国电视金鹰、泰山文艺等12项省级以上励,原创3D动画电影《C9回家》预告片在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成功签约35个国家的预授权。

  “尽管如此,我们学校现在仍然处在爬坡阶段,仍然不能松劲,也可以说我们一直在创业,现在仍然处在创业阶段。”宋希云介绍,“十三五”期间,青农大将围绕“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两条主线,推进生命科学和食品营养与健康、科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学科专业融合发展,保持农科的特色优势,以现有优势为支点,延伸研究链,扩展研究领域,汇聚学科资源,强化与电子、信息、机械、新材料等学科的融合,强化都市农业、海洋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等相关学科领域建设。

  而青岛高校“朋友圈”的不断扩大,恰好为青农大学科融合的强化及相关学科新的增长点的培育提供了借势发展的有力“臂膀”。宋希云说:“我们学校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于2017年下半年全部搬迁至蓝谷,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哈工大青岛科技园、海洋工程研究院等毗邻而居,实现科研资源的互动;同时我们还打算与山大共享图书资源,实现学分互认;如何与引进高校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目前也在制定一些相关措施。”

  大学中,最受尊敬的是大学教授,最牛的人是学术上有成就的人,不是大学校长。宋希云说,他最敬佩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梅校长曾说自己是给教授搬凳子的人。宋希云也做给教授搬凳子的人。他从一名普通的助教做起,历任青农大副校长、党委副、校长,与青农大一起成长,他熟悉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讲起青农大的故事更是如数家珍。

  宋希云:看一所大学是否一流,不能只看这所大学在大学排名榜中的名次,而应该看这所大学是否具有一流的大学文化和、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对国家、民族、社会进步与发展是否做出一流的贡献,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引领作用,拥有别人无法企及的“特色”。每一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办学和办学思想,说到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建设一流大学关键在特色。而特色一定要从大学自身实际出发,这个特色,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形成的,而是从开始办学至今的一个延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大学。

  宋希云:无论大学是在还是上海,大学间的竞争都是客观存在的,“高校朋友圈”在青岛的聚集,对每所高校而言带来更多的应该是“机遇与合作”,正如一句俗话所说,“朋友多了好走”。

  近距离接触更多名校,可以更多地学习、借鉴重点高校治校办学的新,新思,更好地推动我们的发展。通过与重点高校之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可以更有效地推进我们的内涵建设和办学水平。农大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农科,在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于食品营养与健康,如何将其他高校的信息学、材料学等强势学科与我们的农科实现协同创新,这是面对竞争我们要考虑的。

  宋希云:2000年以前,我们是一所在县城办学的农业大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城市中的其他高校。但我们的师资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就在全国同层次高校中处于较高的水平。1984年,当时的学校领导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学校拨出专款支持青年教师报考委培和定向研究生,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老教师主动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甘梯,为青年教师的提高创造条件。到1997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教学合格评估评价的时候,我们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985年的1.4%提升到46.7%,在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可以说,如果没有农大这代人的,如果没有当年我们立足自身培养人才的这种决断,青岛农业大学就没有今天的成绩。到青岛以后,我们更加重视引进,也重视自身人才培养,这是我们在新的下对传统的继承。

  宋希云:“莱农”是学校党委2006年提出来的,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奋斗,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奉献,莱农发展、我在其中的主人翁,宽容和谐、团结互助的友爱。

  如果说,发展历程和客观条件是大学产生的舞台,那么,大学中活生生的人就是大学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莱农”并不是缥缈的东西,而是活生生地体现在几代莱农人的身上,尤其是莱农的专家和教师身上。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