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生一辈子没有多少论文,他把最好的论文都写在了企业里;他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研究和百万个企业的成长紧密相连;今天中国制造能在国际上撑起一片天空,刘先生功不可没。”
追忆有“中国质量管理之父”之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党委、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汪寿阳这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时光荏苒,刘源张先生离开已两年余一个月了。与一般院士去世时景况不同,当时,近千人的吊唁队伍里,来了好多退休的厂长、车间主任和普通工人,甚至还有不少老工人派孩子前来。
1956年8月25日,从日本舞鹤港开来的“兴安丸”号停在天津港,时年30多岁的刘源张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
“失落番邦十五年,雁过衡阳各一天,高堂老母难得见,怎不叫人泪涟涟。”归国后去听京剧《四郎探母》,刘源张泪流满面,忆起儿时听过的“忠孝”的故事。
1925年1月,刘源张出生于山东青岛。在刘源张身边学习和工作了三十余年的国科大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佟仁城告诉记者,刘源张从幼年开始便命运坎坷。父亲死后,他和母亲孤儿寡母被从刘家赶出,这也是他那别具特色的名字的由来。
1941年秋,刘源张考入燕京大学,然而三个月后,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关闭。1942年3月,刘源张留学日本,辗转长崎、高松、山口等地。1946年4月,他考入京都帝国大学(现京都大学)经济学部。本科毕业却归国无,无奈进入京都大学研究生部。
在那里,刘源张遇到对他影响深远的青山秀夫教授。1950年12月,在青山秀夫推荐下,刘源入美国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随后,他开始学习刚刚兴起的运筹学,质量管理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1955年8月,刘源张突破重重困难方才离开美国。无法直接回国,只能转道日本,翌年才得以归来。
初回祖国的刘源张急切地在工作志愿表中写下“一汽”。“我从小喜欢汽车,学的又是质量管理,如果能到一汽,正好派上用场。”
然而不久后,他收到时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写来的信:“我们欢迎您到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您的专门学识一定能对我们的‘运用学’组起很大的作用……”刘源张就此加入了中科院力学所,并开始筹建新的运筹学研究小组,从此与中国的质量管理事业结缘。
1957年9月,刘源张组织的质量控制讲习班在红庙的一所学校开讲,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的质量控制讲习班。钱学森亲自给40多名工程师和技术员作了题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话。
而后,在钱学森的下,刘源张开始实地考察中国的企业。从国棉一厂开始,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一汽……他的脚步从此没有停歇。在他看来,质量管理这门学科的本质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他一直带着“美国的理论如何联系中国的实际”的问题,去看,去想,去做。
“回家了就想把家里搞得好一些。”刘源张在《录——我的质量生涯》一书中写道,这个“家”不仅是自己的小“家”,还有国家这个大“家”。1960年,冬日的一汽车间。那时生产解放牌卡车,驾驶杆下端有个涡轮蜗杆。加工这个关键零件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挤压,废品率颇高。
刘源张带着专家小组,帮工人扫地、递零件、擦机床,一边观察工人的操作动作。几天记录了500多个测量数据,画成波动图和控制图,计算出统计分析结果。最后发现,是机床一端机座里的垫片被磨损3微米导致了高废品率。
从此,刘源张“工厂大夫”的美誉不胫而走。但他却说自己是个“搬运工”,“把西边的东西搬到东边来,把东边的东西搬到西边去;把研究室的东西搬到工厂来,把工厂的东西搬到研究室去”。
正当刘源张踌躇满志进入更成熟的人生阶段时,“”风暴袭来。顶着的“高级”,他开始了八年零八个月的生涯。岁月着他的和,然而在让人的单人中,他学习马列哲学,反思过去的工厂实践工作,总结出质量管理工作方法三原则——领会领导意图、摸清群众情绪、选用科学方法,后来被业界命名为“刘氏三原则”,并且还得到了国际运筹学会会长默勒巴合教授从传来的赞扬。
他之时,大女儿6岁,小女儿3岁,靠岳母帮衬,妻子张宁苦苦撑住了这个家。没有工作安排也没有工资,他和妻子用大板车去大华衬衫厂拉回一捆捆半成品衬衫,靠剪线头来赚取微薄家用。后来他索性干起了教授英语、翻译日语的工作。
1976年6月23日,受清河毛纺厂副总工程师王槐荫的邀请,刘源张到清河毛纺厂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在这里开办了第一个“全面质量管理”讲习班,组织了我国第一个QC(质量管理)小组。
此后,刘源张先后到内燃机总厂等单位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在车间的日日夜夜,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京召开,“科学的春天”来到。这一年,刘源张晋升为研究员,出任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第二年,他终于盼来了中科院的结论。而在前的三年里,他的足迹早已丈量了全国上百家企业,他用巨大的热情和丰富的学识,在这些企业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我不需要你做科学家,但你必须是专家。”佟仁城刚到中科院系统所工作,刘源张就对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刘源张口中的专家,不能“宅”在研究室,而必须泡在车间一线。
“刘先生特别注重将理论与中国企业实际相连,他强调要‘把自己的变成大家的’‘把复杂的变成简单的’。他不在意自己的管理理论是否变成大部头的著作,更精心于将它们简化成为工人朗朗上口的。”佟仁城说。
1979年12月28日,,刘源张从手中接过“全国劳动模范”的勋章。汪寿阳告诉记者,刘源张的名片上没有注明院士头衔,却特意印上“全国劳动模范”这几个字。他是国际上唯一一位囊括质量管理领域四大项的学者,但他最看重这个“接地气”的项,他认为这是国家对所有质量工作者的肯定。
1986年年底,刘源张以电视为切入口,将质量管理由工业企业扩大到服务业。也在这年,经过22年的等待和,61岁的刘源张宣誓加入中国。“刘先生一生无愧于‘中国的优秀’这个评价”,刘源张去世后,所在单位将此写进了讣告的第一句话。
1995年,刘源张成为首个当选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的中国人。院士证书这样写道:“鉴于对质量工作在科学、技术、经济和管理上的突出贡献,并作为国际同行之一,在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谋福利和日益提高生活标准所作的贡献。”
刘源张无愧于这个描述。从组织第一个质量控制讲习班,到后来在全国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从1977年点燃中国QC小组的星火,到20世纪80年代推进QC小组的燎原;从1979年提出“三全”“”理论,到1989年提出并在企业有效执行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他一直为中国制造的质量之埋头苦干。
2011年,在《质量发展纲要》发布前的上,刘源张最后发言:“我只说两句话,一是我干了一辈子质量,实现质量强国是我的梦;二是追求和享受高质量的生活,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梦。不圆这个梦,我死不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