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云、倭多多、衣木笃、魔司俗、衣削,看到这些文字,市民肯定会丈二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些都是用慈城话标注的日语发音,意思分别是母亲、弟弟、妹妹、儿子和医生。
这些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的注音词汇,都出自130多年前的一本“日语词典”——《无师自通东语录》。昨天,记者在江北区慈城镇退休教师谢永刚的家里看到了这本小。
“‘词典’的编著者就是慈城人。它是近代中日交流史上大名鼎鼎的慈城王氏兄弟之一——王仁乾为自学日语所创作的,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日语学习工具书。”谢永刚颇为自豪地说。
记者昨天看到,这本书已经泛黄,外封面墨书“东语录”,内封刻有“无师自通东语录”几个字,前面还有王惕斋撰写的《自序》,在文后还附有日常送收单据4份。
《无师自通东语录》共39页,用汉字标注该日语的中文翻译,没有一个日文字。比如,在母亲一词的下面,标注了中文读音:哈云。
全书分门别类介绍了天文、地理、时令、工匠、器皿、身体、等常用词汇和语句。根据统计,总共有日常用语781个、日常字句479句,全都用普通话和慈城方言一一注音,其标注相当有趣,且都能与日语里的发音对上号。
比如,对美国、英国、法国、、和缅甸6个国家,王仁乾的标注分别为矮美立革、英国库、夫懒司、而罗削、段亦之和八美。东京、横滨、、长崎、上海和宁波6个城市的标注则为拖交、摇架亨麦、可倍、乃额山既、局开和南哈。
日语中1月到12月的称谓是孝额子、泥额子、三额子、希额子、挝额子、鹿个额子、希之额子、哈之额子、库额子、求额子、求之一额子、求泥额子。
根据谢永刚的考证,王仁乾编印《无师自通东语录》主要是供初到日本的中国人,特别是宁波人最快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所用,出版时间大概在甲午战争之前,约1886年。
基于日文中大量使用汉字,当时不少国人认为日语易学,且中日地缘相近,留学费用少。所以,当年国人把留学日本看作一种爱祖国、求新知的时尚。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王仁乾自编自印的《无师自通东语录》流行起来了。正如该书的书名,仔细阅读该书并反复,确实能无师自通。因此,极大地方便了初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和商人等自学日语,同时,对促进中日民间的文化交流和经贸活动也产生过重要作用。当时,赴日经商或游学的包括慈城人在内的宁波人可谓是人手一本。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博导王宝平教授曾这样评价此书: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日语学习用书。
1870年,王仁乾赴日本经商,后在日本创办“凌云阁”,主要经营汉文书籍、文房四宝、古玩、字画、丝绸等中国产品。从小就生长在文化氛围较浓的家庭,为王仁乾在日本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他也是当时被日本允许住在外国人居住地仅有的13个中国人之一。在日期间,王仁乾和弟弟王治本一同开创了与近代日本文人进行诗文交流的先河。
相关资料显示,王仁乾在日本的商店“凌云阁”,目前已发现出版发行的书籍共有四本:一是外交家王鸿年著《日本陆军军制提要》,介绍日本新政,现收藏在国家图书馆;二是王鸿年所著《日本语言文字指南》,现收藏在天津图书馆;三是日本著名汉医、德川将军侍医丹波茝庭所著《诊病奇侅》,由其再传松井操用了10年(1878—1888)译成汉文,主要介绍由中国传到日本,但在中国已经失传的“诊腹之法”,浙江图书馆有藏;四是王仁乾自编自印的《无师自通东语录》。
此外,《诊病奇侅》一书的序中还提及,“凌云阁”曾出版发行过明朝旅居日本学者张燧的史学著作《千百年眼》。
1892年,王仁乾在日本不幸被马车撞倒,碾伤左臂,因久治不愈,失去一臂而成为重残者,因此晚号独臂翁,著有《独臂翁录》等。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王仁乾还向国人介绍日本维新情况,向有关方面提出革新意见,并陪同访日人士参观日本现代工业生产。
比如,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903年到日本参观博览会,当时年长张謇14岁的王仁乾就给予热心照料陪同,后来王仁乾还几次前往江苏南通参观张謇办的围垦企业和师范学校,帮助他聘请日本教师,还带来日本擅长种植林木的技术员,解决南通垦区植树死亡的问题。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和洋务运动的开拓者与奠基人盛宣怀曾为王仁乾写过一副对联:“君老游踪观变政,天留右手写新书。”联中“变政”是指19世纪本的明治维新,“新书”则指日语学习小《无师自通东语录》和《独臂翁录》等。
王仁乾去世近100年后的2010年,谢永刚在网上发现有人在出售这本《无师自通东语录》。他花了五六百元买了下来。“当时我就知道这本书是由王仁乾编著的,有着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67岁的谢永刚退休前是江北区唐弢学校的教师,他喜欢研究古书籍,尤其是有关故乡江北和慈城的历史资料。每周末的清晨,逛逛古玩市场的旧书摊,是谢永刚这些年来的一个习惯。
多年来,谢永刚不惜精力、财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收集、着古书籍,《无师自通东语录》就是其中之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