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旧体诗词

※发布时间:2017-11-18 12:11:1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传统诗词之“冷”,源自近现代以来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学的兴起,大部分文体逐渐完成了由“文言”向“白话”的转换。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古典诗词不仅失去了文学主流地位,而且逐渐被在“现代文学”之外。

  其实在20世纪舞台上,旧体诗词的身影一直未曾消失:从1909年成立的南社,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时期的“怀安诗社”,再到1976年的“诗抄”,乃至如今个性鲜明、自成一家的网络诗词创作,旧体诗词都展现着绵长坚韧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旧体诗词”作品并非与现代绝缘,理应被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形态之一。但现实是,我们目前距离“旧体诗词”真正“入史”似乎依然遥远。

  与之相类似的,旧体诗词在现有文化机制层面尚缺少实质有效的鼓励与支撑,基本上处于缺席状态。如高校教育方面,即便在中国文学专业,也罕有旧体诗词写作的教与学;又如在文学刊物方面,供旧体诗词创作者发表的空间少之又少;再如在文学评方面,罕有主流文学项将旧体诗词纳入到评选范围当中。

  旧体诗词的尴尬境遇不是一日之寒,诗歌传统的断裂、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与认知更不是一时现象。若要有所改善,应采取多样化手段。《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这样的节目形式当然值得推广,然而仅靠传媒远远不够;传统文化的发扬也不能只交给市场,它迫切需要在现有文学和教育机制中得以正视和重视,营造出一个对传统文化更加“懂得”与“友好”的文化大生态。

  推荐: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