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厦门大学山清水秀,花红柳绿。一段时间来,厦门大学捷报频传:《自然·通讯》在线发表新型多价宫颈癌疫苗的研究论文,厦大博士后王大宁、博士研究生柳欣林和魏旻希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科学》子刊发表在石墨烯基单电子器件的尺寸极限研究取得新进展的论文,厦大博士生赵世强、硕士生皮九婵等为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郑珏婷、李瑞豪和硕士生魏珺颖也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
近年来,厦大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以2020年上半年为例,厦大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达10篇。成绩的背后,无不透露着厦大在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上的用心和扎实。
厦大与生态学院2018级硕士生董事在她入学之初,最先拿到的材料之一就是一个绿色卡纸制作的“学术章”。这是她和她的同学们开始环学术领域“旅游”的“护照”。在全校范围内,每听完一个专题或参与学术论坛,就可以打卡盖章,积满至少20个学术章才能最终参加答辩。
从“i学堂”到生态与讲坛,从南强新睿讲坛到三尺讲坛,董事的“学术章护照”上留下了自己成长的足迹。在图书馆如何高效使用Endnote上学会了使用Endnote,让自己的科研生活高效了不少。“游历学术山川大河”,再专注手头“基于预测模型软件对黄嘴白鹭进行分布研究”,董事在学术世界入了门。董事说:“从一开始的凑章,到现在不为盖章,我的学术章早盖满了。重要的是,这项学术习惯成为我的日常,让我受益。”
事实上,厦大在研究生培养环节,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方面下足了功夫,严格研究生开课管理、全面强化教学过程、开展博士生中期考核、加强论文写作指导、严肃研究生学籍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严格研究生培养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大原则下,各个学院结合自身条件设计“自选动作”。
厦大王亚南经济研究院2016级博士生李长洪在广东汕头家中刚刚完成了云答辩,顺利毕业,也拿到了offer。站在新的起点,他却反复回忆起初入学时候的“焦头烂额”。
李长洪所在的学院要求第一学年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课程贯通,由学院统一开设经济学系列平台课程,必修课8门,采用全英文教学。这对李长洪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课堂45分钟的内容能掌握好,他课前预习,课后巩固。45分钟的内容他往往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来消化。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年。
焦灼和付出是值得的。两年时间,李长洪上了近20门全英文课程,参与了30多场国际会议,查阅了前沿学科材料无数,学术素养能力得到了飞跃。
食物如何在民族关系、国家认同中产生作用?不同民族因食物在思维体系上如何产生认知差异?为了更直接更深入地解决这些问题,厦大社会与人类学院2017级博士生巴责达在学校“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项目的帮助下,来到新疆进入田野开展调查。
“我们常认为乡音无改是一个人最难以磨灭的记忆,但最终却发现食物也是。……食物的力量是巨大的,虽然它们仅刺激着我们的舌尖,却因味蕾的触动凝聚着许许多多的情感和记忆。”八个月的时间,巴责达留下了近17万字的田野资料,为他博士论文的撰写和未来学术道的延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为鼓励研究生,尤其是人文社科研究生开展原创研究,厦门大学研究生院于2014年设立了全国高校首个“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厦大研究生院副院长余自中介绍,以项目基金资助的方式,鼓励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通过田野调查在研究领域中探索新发现、提出新观点、取得新。巴责达无疑就是当中的受益者:“田野调查被为人文社科领域最具深度的研究方法之一,学校的这个项目给了我们筑梦远方的有力支持!”
对于厦大新闻与学院2017年硕士生肖舒文而言,在联合国教科文驻华代表处的实习,注定是她人生中意义非凡的一段时光。
2019年,厦大设立厦门大学研究生赴国际组织和国家重点单位实习实践资助专项基金,肖舒文成为首批受益者。在经过严格的选拔和专项培训后,肖舒文成为联合国教科文驻华代表处的一名实习生。
视频制作与编辑、撰写中英文、与沟通联络、公文写作与翻译、活动组织协调,与来自巴西、尼泊尔、比利时等七个不同国家的国际项目官员交流……三个月的实习,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在飞速进步。
围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较强创新意识与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厦大通过精心组织校内单位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积极开展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宣传和推介工作,逐步完善厦大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资助体系,打造来华留学品牌专业等一系列措施,为研究生教育创造更好条件。
此外,厦大也积极组织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系列项目库建设项目,目前,已资助10个学院的10个项目库。海洋文化科技创新创意大赛、研究生香山论坛、“源梦启航”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研创报国创新实践系列活动、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在项目库的支持下,厦大研究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王学兵和范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