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波及全球的文化现象。它既是欧洲的,也是美国的,也是中国的。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现代主义”既相互影响,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现代主义”艺术的定义不应只属于某一地域及文化,而应努力发现其“多元”的真实存在状态,给予它一个更充分尊重历史文化多样性的定义。
“探索交互视野下的中美现代美术”这个课题项目,由美国的几家基金会资助,在中国美术学院张坚教授的努力推动下,经过三个阶段的尝试,由中美众多艺术史学者和在读研究生参与,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
2016年3月24日—26日,“艺术:生活或观念——交互视野下中国和美国的现代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举行。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学院和美国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合作主办,“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资助,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承办,艺术人文学院协办。来自中美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共22位学者在会议上发表了主题 。
张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2013—2014年度),致力于欧美近现代美术史和史学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视觉艺术形式的生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现代艺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人文与的现代艺术史学》(大学出版社,2017);主要译著有沃林格《哥特形式论》、沃尔夫林《意大利与的形式感》、康拉德·菲德勒《论视觉艺术作品的判断》等。
布鲁斯·罗伯森(E. Bruce Robertson),美国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艺术、设计与建筑博物馆馆长,艺术史系教授。研究重点在美国艺术、收藏史与博物馆史及英国水彩画。在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数年来连续在市立博物馆(LACMA)的美国艺术中心担任策展人与艺术项目副主任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