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关研究综述、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的建立背景和发展历程、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绩效评价、经济制裁带来的挑战、结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从投资绩效和社会绩效两个方面对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进行了评价。在金融霸权国治下的国际金融秩序损害着他国利益的背景下,报告人在对国际金融论、国际货币论进行回顾与思考后,形成了修正后的国际货币论,并基于此构建了1995—2012年全球167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金融指数,展示了后起国所处的国际金融体系现状。为探讨政策与市场竞争是否能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以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较为领先的欧盟为研究对象,构建可再生能源专利、可再生能源政策和能源市场竞争的跨国面板数据,结合线性与非线性、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的方法进行检验。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生产率之谜”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剧了生产率增长放缓的速度,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积累速度放缓、公共投资下降、技术创新速度放缓、技术扩散速度减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结构进程放缓等结构性因素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但是,目前而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与技术扩散缓慢的情况并存,现在做出生产率增长停滞的论断尚为时过早。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体经常账户呈现先调整后分化的走势,同时国家地区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分别研究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中国、日本和欧元区经常账户再平衡的主要驱动因素之后发现,储蓄率的调整、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及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改变均是全球经常账户再平衡的驱动因素。未来,全球各经济体能否保持经常账户再平衡除了周期性因素之外,更取决于能否加强政策协调,不相互,不再采取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
摘要:分析了经典经济学框架和国际经济学框架的一体化理论与不足之处,从径、进程和制度三个方面描述了亚太多边自贸区的现实表现。指出理论与传统深度一体化理论及欧美深度一体化实践不符的灵活之处,认为未来需要从理论基础、模型构建、分析方法及处理多方面进行深度一体化理论框架完善,并提出要尊重“东盟核心”原则、更多考虑和文化层面因素并将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建设相结合等中国亚太深度一体化政策。
摘要:比较优势动态增进是要素动态累积的过程.根据要素新特征重新梳理要素积累促进比较优势动态增进的机理,提出基于要素积累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同时考虑要素禀赋与要素积累,重视比较优势的动态增进,通过动态优势部门和产业的培育,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该理论是解释发展中国家要素结构与产业结构时序变化的理论,产业结构升级是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比较优势动态增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构建三部门模型分析动态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制。
摘要:在金融创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极大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其风险性逐渐与普惠性相,并举出e租宝的例子,在结论部分说明在风控较好风险较小的机构,如银行,可通过风险准备金消除信息不对称,有效提升资金投资效率;然而在许多风控不成熟、存在较大破产可能性的P2P平台中,风险准备金往往成为借贷双方信息传递的屏障,加剧信息不对称,引致投资者巨大损失。需要根据相关机构项目的风险,确认是否允许机构设立风险准备金从而保障市场的有效性。
摘要:从相关研究综述、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的建立背景和发展历程、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绩效评价、经济制裁带来的挑战、结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从投资绩效和社会绩效两个方面对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进行了评价。金融危机期间,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对稳定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商品价格低迷、俄罗斯财政面临缺口,主权财富基金如何在资金投入受限的情况下量入为出、回馈社会,是基金下一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阐述了非贸易部门相对贸易部门的劳动密集度的差异对B-S效应的影响,并解释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B-S效应差异。在对65个国家1992-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验证后,得出如下结论:(1)B-S效应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普遍成立,但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B-S效应较弱;(2)两部门相对劳动密集度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影响有所不同,它会促进发达国家的B-S效应,但会阻碍发展中国家的B-S效应,相对劳动密集度是削弱发展中国家B-S效应的重要原因。
摘要:企业外包能够提高工资水平,无论是用外包量、是否外包和进口量衡量结果都保持稳健;DID的结果显示,在贸易化中,外包量增加的企业工资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外包对异质性企业工资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结果发现,可以通过外包产品质量、外包产品种类和外包技术外溢提升企业的工资水平;外包能够缩小企业工资不平等。
摘要:先介绍了一种比较全面的研究方法——小波变换。运用小波多分辨率分析法对原油价格和玉米价格的波动率序列进行分解与重构,进而比较分析世界粮食危机前后原油价格与玉米价格的波动特征,并结合小波相关系数与格兰杰检验探究两者之间的联动性。结果表明,与粮食危机爆发前相比,粮食危机后的玉米价格受生物能源因素影响,其波动更为频繁;原油价格和玉米价格的联动性由先前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转变为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且原油价格对玉米价格的影响仍占主导。
摘要:基于KMRW声誉模型分析了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影响机理,并在真实交易数据作为训练集的机器学习基础上导出买卖双方选择函数,在Python平台上设计了可模拟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买卖双方交易行为的交易仿真。研究结论包括:①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商家有维持低违约率的倾向,并且商家本身声誉越好,维持声誉的积极性就越高;②平台经验和销售业绩等因素占优势的商家可能一直保持收益优势,形成“马太效应”;③商家为维持信誉所做的努力对商家守信行为和收益有着显著影响。
摘要:通过对金砖五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案例的分析,对金砖国家在从事跨国并购时面临的宏观风险及其对并购成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东道国的财政风险对金砖五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具有普遍的促进作用,在资源类并购和国有企业并购中尤其显著;东道国制度质量、制度距离与中国、俄罗斯和巴西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率呈负向变动,与印度和南非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率呈正向变动;国际经验与金砖五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成功率呈正“U”型关系;国有企业性质对金砖国家企业跨国并购具有较为显著的阻碍作用。
摘要:我国人口结构正步入老龄化时期。老龄化对出术复杂度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从宏观层面看,人口老龄化对出术复杂度的影响是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过程。预计2020年之后几年我国将进入拐点区域。老龄化对认知能力密集度不同的行业的影响不同,随着一个行业“顺年龄认知能力”密集度的提高,老龄化越有利于该行业出术复杂度的提高;而随着一个行业“逆年龄认知能力”密集度的提高,老龄化越不利于该行业出术复杂度的提高。
摘要:首先阐述了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问题,随后深入探讨了生产力本身的发展,从个别生产力发展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出发,建构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与生产工具、劳动对象间的矛盾运动分析框架,并据周期长短把人类社会所经历的技术进步周期划分为漫长技术进步周期、短技术进步周期与超短技术进步周期,考察其中劳动者能否掌握技术从而能否在这些技术上实现与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的结合。研究结果:超短技术进步周期下,技术已是局部永久不可学,在学习能力上劳动者也已永久异质,劳动者不再能被简单假定为具有和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相结合的能力了,生产力各要素间的矛盾运动在形式上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生产力发展对人类社会所提出的全新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类自然属性的挑战。
摘要:自2009年美国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以来,美国的制造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制造业增值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制造业成本正在下降,就业人数正在增加;高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增多,产量增值比重增大;高科技领域已经成为外商主要投资领域;制造机构网络初见端倪。同时,美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劳动生产率提高遏制了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增加;二是制造业工资较高削弱了美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比较了奥巴马与特朗普在“重振制造业”战略上的区别,认为奥巴马提出的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中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或给予。最后指出,上海正在贯彻“发展实体经济”的中央,上海大力发展理工人才,今后在高校毕业生留沪政策上应给予理工科人才更多的倾斜。
摘要:介绍了美国将贸易逆差归结于逆差来源国的汇率/失调,并以“汇率国”为借口、以关税壁垒为手段发起贸易战这一现状。通过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美国和主要贸易逆差来源国的HS二分位数/四分位数细分行业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结论:一、美国“潜在的反比较优势政策”所导致的贸易结构、贸易习惯以及中间品效应是美国贸易逆差存在和逐渐加剧的根源;二、汇率、收入等因素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贸易逆差,但这种影响是随着国别和行业的变化而变化的,弱势美元政策不仅不会改善,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美国的贸易逆差。这美国如果紧紧抓住汇率问题不放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改变现有的出口政策,增加对,尤其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才能够扭转贸易逆差局势。
摘要:研究新兴市场国家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变动与美国货币政策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宽松的美国货币政策确实推动了新兴市场国家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快速增长。美国货币政策对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增长的这一影响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以及具有不同融资约束的企业间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对位于外部融资依赖度更高的行业、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以及位于资本账户程度较高但汇率制度弹性的国家中的非金融企业,这一影响将表现的更为明显。另外,研究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美国货币政策影响新兴市场国家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利率渠道和企业融资约束渠道。
摘要:阐释了为什么要提倡贸易产品多样性,对其提出的贸易产品多样性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解释。对贸易产品多样化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生动的分析。从出口多样性的度量、出口多样性的时间趋势、出口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等方面,对出口多样化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数据分析。研究结果:中国签署的贸易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中国出口的多样化,但促进效应存在显著的国别差异。
摘要:在金融霸权国治下的国际金融秩序损害着他国利益的背景下,报告人在对国际金融论、国际货币论进行回顾与思考后,形成了修正后的国际货币论,并基于此构建了1995—2012年全球167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金融指数,展示了后起国所处的国际金融体系现状,了在此18年中国际金融结构一直为单极,国际金融体系竞争性经历了中-低-中水平的转变,美国衰落与新兴经济体崛起是不准确的认识,从中可以看到在国际金融不变的情况下,后起国可以并且只有采取合作策略才能达到制衡的实力门槛,走出美国金融霸权。同时,在整体上和正常国方面,“工业型”对于发展国际金融更为有效,而“金融型”效果并不显著,工业竞争力与国际金融线性关系(倒U型),但是对失败国来说“金融型”效果更佳。因此对于后起国,合作策略与适当的“工业型”径是走出美国金融霸权的最佳选择。
摘要:阐述俄罗斯受到的金融制裁、能源制裁、军工制裁等方面的制裁内容、途径和反制裁措施。欧盟是俄罗斯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对俄经济制裁的主要实施方及俄罗斯实施反制裁的主要对象。在制裁与反制裁后果最明显的2015年,俄欧贸易额降幅近一半,因其降幅超过俄外贸总额的降幅,俄欧贸易在俄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缩小;其中,俄从欧进口的降幅超过俄对欧出口的降幅,俄对欧贸易顺差加大;2016年俄欧贸易总体形势明显好转,但较比制裁与反制裁之前仍有很大差距。俄欧贸易结构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比下滑,矿物燃料、食品原料等产品的贸易比重明显缩小;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相对上升,其原因是其降幅不及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降幅。在经济制裁后,俄欧贸易的依赖性、互补性明显减弱,而竞争性有所提升。
摘要:为探讨政策与市场竞争是否能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以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较为领先的欧盟为研究对象,构建可再生能源专利、可再生能源政策和能源市场竞争的跨国面板数据,结合线性与非线性、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的方法进行检验。总体上,政策和市场竞争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有显著的诱发效果;政策与市场竞争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诱发效果存在非线性特征。通过进一步研究更有针对性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发现不同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创新诱发效果存在异质性。与上网电价相比,可再生能源公共研发补贴和配额政策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