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南京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2017-12-19 22:09:0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本人去年第一次考研,惨败;今年发挥得还不错,初试400+,复试感觉自己表现一般(紧张加上知识的欠缺),还是成功考上了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考研初期,论坛里很多前辈的帖子给我带来了帮助,让我少走了很多弯,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点东西,作为对考研论坛的回馈。其实很早就想写啦,但是一直拖到现在,希望还能带给正在复习的学弟学妹们一点点帮助。论坛里的经验贴已经非常多了,所以很基本的东西我就不写了,在这里写一点自己对南大文学院考研的看法和复试的经历。(仅供参考,不要照搬)

  之前看到过一些研友在问考上南大文学院的难度,我对这个问题也有些想法,所以先谈谈这个。首先必须要说,南大的确是很难的。直观来看就是题目很偏很难,分数线很高,报录比相对较低。但这个难度是不是不可跨越的?这就涉及两个决定因素。一个是自己现阶段的知识和积累,一个是自己的复习方法和努力程度。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评估,同时也要不断思考并改进自己的复习方法。

  我个人认为,如果一开始就对中文系的专业课掌握得很好,而且有很深厚的文史哲基础(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从今年的题目来看,南大现在对文史哲的综合掌握要求越来越高了),那么努力补充一下英语和必要的教科书知识,考上南大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基础只是一般或者很差,那就需要艰苦的努力了,而且还需要得当的方法和一点点运气和状态。有很多知识并不是一年两年能够补得上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在基础不是很好的情况下,考南大也的确需要一点点运气和状态。我说这话是因为我在备考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疲于奔命的。因为我在看往年真题的时候,觉得哪个都有可能考,我哪个方面的知识都想看,但根本不可能全部看完且掌握熟练。所以必须要有所取舍,这一取一舍不仅是对南大真题出题思的理解和分析,同样也有运气的成分。(以上这一段话其实并不适用于某几年的考试,因为有几年的题目真的挺基础的,只要在最基础的知识这一部分努力就有希望,问题就在于你不知道哪一年的题目会基础哪一年会生僻,你不知道会考王小波还是考鲁迅)

  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背古诗词、去学习古代文学,这个时间可能超过我学习所有语言学类课程的时间。但是在考试中,古代文学的两道论述题我完全没答,名词解释也写得很糟糕--这是基础差的。而这个基础又不能在一年两年内弥补起来,尤其是在备考的过程中还要反复学习、记忆正统的教科书内容,拓展广度就更为困难了。我觉得难就难在这里。南大对基础的要求很高,这并不是说基础的教科书知识,而是全面的、基础的文史哲积累,同时还要有对具体文本的阅读和积累。(2016年考的名词解释田小娥,如果看过《白鹿原》,答起来会得心应手)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一个人对文学和语言学知识了如指掌,甚至在同龄人中间有相对较高的积累和造诣,但他的英语或者没过线,同样也没办法考上。这是一件对文学或者语言学本身不太公平的事情,但考试毕竟是考试。所以并不是最懂文学、语言学的人考上研究生,而是最没有短板且至少有所长处的人能考上。

  我自己准备名词解释主要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尽量提取关键词(就是说没办法通过理解进行记忆的信息:比如人名、年份、名、文献名、原文引用)进行记忆,主要是因为我真的没时间了;二是能自己总结的名词解释就自己总结,我不喜欢把名词解释分成几个分开的点。我的方法是先自己总结出一大段的名词解释(有连词但是没有分点是一整段话),在的时候分析自己总结的名词解释,把它分出逻辑层次(ABCD几大点1234几小点),这样既有利于记忆,同时也可以锻炼思维。

  还要结合真题来决定准备的方法。比如说我发现外国文学出题出得很偏的几率比较小,所以我以基础内容为主,现当代出得很偏的几率很高,所以不要在基础名词解释上花过多的时间,可以只记关键词,在此基础上一定要加强理解。

  另外,一定要重视知识广度的拓展。南大2016出题很偏,尤其是名词解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应该尽可能拓展自己知识的边界,多看一些论文(南大出的导引是很好的材料,不过不看语言学部分,因为太深了),遇到自己不懂的名词、文学现象、文学语言学著作就查一下,留个印象。在这方面不可以不求甚解。遇到一个名词解释,不管能不能写好,你多少知道一点和你完全不知道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论是在心态上还是在最终的结果上。

  有些研友今年看到中国新文学大系不知道怎么答,原因就在于只关心教材的主体部分,没有关注教材的注释,鲁迅、茅盾、周作人的很多精彩观点都出自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比如鲁迅将乡土文学评价为侨寓文学这一点,关注了注释和引文的出处就自然知道。细节非常重要。

  至于论述题,那就是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的双重考察了。首先一定要把基础打牢,不要有侥幸心理,觉得某个知识点不会考就不去认线%没时间就不看了吧。这行不通。今年现当代第二个论述题是穆旦的诗歌,要求结合具体例子来回答。我自己就是看教材第三遍的时候,只看了四十年代以前的,偷了一个懒。所以我四十年代的知识很多都忘记了,穆旦的诗歌一首也没有背,导致那一题没有例子,没有引用诗句,只是在空谈,得分应该不高。南大什么都有可能考,第一轮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覆盖全面。

  思维方式也很重要。我自己总结的答题思就是:模块化的思维方式。将一整段话、教材的一章节内容拆解成一个一个的模块,分析他们的逻辑关系,分析每个模块的属性,即这个模块究竟在谈论什么。举个例子,教材里面把鲁迅的小说总结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在阅读教材的时候,我们如果只是记忆这两个词,我们并不能获得很多理解。重要的是要将这两个词和它们所包括的内容拆开,揉碎,真正理解它们究竟是在讲什么(哪一段分析的是文学的哪一个方面),同时还需要分析这两者之间是否有什么关系。表现是哪方面的表现,是内容、主旨还是情节模式,格式是什么格式,是语言、文体还是结构;这些问题都可以结合基础的文学理论来思考--什么是风格?什么是文学语言?叙事结构是形式还是内容或者两者兼有?--从而对文学的各个方面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这些问题最好拆开揉碎,搞清楚。话说回来,这个方法可能仅限现当代文学和文学,古代文论有很多是经验性和感受性的,这时候要结合具体作品来获得一个感性体验,从而理解什么是冷峭、什么是沉郁、什么是豪放、什么是枯涩,我想这个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这些字眼通常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并不只是指代文学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对某种风格的整体概况。这种情况也应该注意。

  这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抛出来仅供参考吧。关于这个思维方式,我将其称为当我们在阅读教材的时候我们在理解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论述题答案的观点是直接材借来的,如果论述题用的是自己的观点,借鉴教材或论文构筑论点和论据的方法可能也会更好。这时候就涉及到一个如何材中提取观点的问题。我的观点是,不要依赖资料和笔记(尤其是前人的笔记)。这些资料可以用作借鉴和参考,但是如果完全依赖它们,直接把已经分好的论点拿来背,那样就会一个学习分析问题的机会。当我们在理材的时候,我们必须是真的理解了,甚至要努力理材之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把字面上的几句话记住。(这里说回来,单纯名词解释常低效的,一定要以理解为主)如果走进了说的种种误区,遇到一个自己有所了解,但是没有过的文学现象,恐怕就难以下笔了。如果熟悉这种分析、拆解问题的方法,那么只要有材料,就能组织出一篇很好的论述。

  我考的是现当代文学。复试笔试题目有两个,每题75分。第一题是要全面论述一下七月派,第二题是要叙述90年代以来诗歌的发展过程。前面说过,我准备得不是很好,所以答得也一般,尤其是第二个题目。所以全面的覆盖知识点真的很重要。

  面试的时候我很紧张。首先是英语介绍。(感觉这一部分并不是很重要)我介绍完自己以后,老师简单问了几个英语问题。(真的很简单,大概就是你是第一次来南京吗?你在介绍中说你读过几本文学专著,具体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我说的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乡土小说史》、《萧红传》。

  然后就是具体的问题了,一个老师首先问:你读过哪些作品?我回答道现代文学的名著基本都读了。老师说要说具体的。于是我说了一大堆。因为我说的第一个是鲁迅,于是老师又问:你对鲁迅有什么看法?我有点紧张,因为我准备的作家不是鲁迅。当时转不过弯来,说了一大堆,都常感性的阅读体验--我感觉自己答得不太好,因为太业余了,没有任何独到的观点,好像书迷而不是文学研究者!后来想想,明明可以答得专业一点的。答完了,老师没说什么,另一个老师又问你写过文学论文没有?我说没有。那个老师还是没说什么(问我的问题基本不是连续的),另一个老师问我以后想研究哪个方向。我说三十年代的长篇小说。老师最后问了一个问题:瞿秋白说《子夜》是中国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夏志清说《蚀》三部曲是中国第一部成熟的长篇,这种分歧有什么意识形态的意味?我就答从形式上来看,《蚀》本身既可以是中篇也可以是长篇,从意识形态来看,这是派和三十年代左翼文人很自然的分歧。总之答得很简单,我也觉得答得太简单了,也是因为当时太紧张了。

  我当时很紧张,以至于有些细节都忘掉了,比如哪个问题是哪个老师问的这些。这里就不说得很具体了。总之大概就是这样。感觉老师们还是比较和蔼,比较注重具体的作品,而不需要泛泛空谈。所以要准备复试,最好还是多看看文学作品,还要多看论文多思考。除此之外,一定要诚实不要虚张声势。

  延伸相关词:

  陈小艺被曝姐弟恋,倒追小伙被当保姆,陆贞传奇演员表,人鱼情未了 电视剧,莫小棋三级,保拉的诱惑,李慧珍老公,luciano rivarola,如意剧情介绍电视猫,电视剧当狗爱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