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管理论文> 文章内容

科研自信扯淡: 中科院SCI分区 让子弹飞一年吧! 提供缓冲 回归原始科研本质

※发布时间:2017-12-1 12:44:1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综合专家的意见和,经团队内部讨论,即将发布的期刊分区仍采用原来的方法,且大类学科暂时不做调整。

  非常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将在大家的帮助下,继续改进和完善新方法,且在号中推送相关动态。

  历经两个星期的科学院SCI期刊划分通过反复测试,征求了多方的意见,最终还是了原来的标准,大家可以稍安勿躁了。

  分区划分标准的变动和有关单位职称晋升条件的突然变动有很多的相似性,这就是评价标准的可持续性问题。比如有些单位晋升职称突然要求年均本科教学量最低时数,班主任经历,出国访问6个月以上等。突然增加的附加标准会让一些人措手不及乱了方寸。比如那个出国经历吧,目的是增长国际视野,涨见识看看外国人在用什么先进手段研究什么先进问题,且不说保密问题,人家外国人的实验室有很好的平台和团队,如果访问者没有这样的平台,看了也是白搭。这跟种水果一样的道理,南北气候差异大,总觉得人家那里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实际嘛,根据自己的实验条件,打造自己特色的研究就可以了。况且,现在资讯如此发达,出国半年甚至1年就水平提高了,我看未必的。不过这一条好像在本科审核评估中也作为考察指标了,要求教职人员出国学习和访问经历的参与度要高。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个兴趣活,如果不是出于自发的兴趣,就是频繁出国能起多少作用?能对真正提升科研素质有多少贡献?

  2017年10月下旬科学院期刊分区研究团队开始启动网络调查,拟推出新标准下的期刊划分标准。从初次测试版和最终测试版的发布,让多少情起伏?兴奋和失落难以描述。

  科学院的分区对管理部门来说带来了挑战,分区的大幅度变动会触发职称晋升,科研评,人才引进待遇,科研绩效考核,论文金,研究生毕业求职等。管理部门还没做好准备呢!

  有些期刊分区犹如断线的风筝,在发表文章的人估计要崩溃,给这些期刊审稿的人也没那么积极了。

  犹如我前面博文说的,科学院的分区是国内管理部门和部分研究人员参考的,比如职称晋升,研究生毕业必须在指定的分区期刊发表文章,或者为了论文金就力求高分区的期刊。

  那些主流的top期刊怎么划分都是top期刊,对这些期刊的作者没有任何影响。而一些边缘化和可打插边球的期刊就一些人开始有梦想了,仅此而已。

  从编辑和出版社角度看,分区高的期刊估计会迎来一大波,审稿人估计要忙晕了,期刊编辑不得不注册更多的审稿人,那么成为这些期刊的审稿人估计会让一些人兴奋下。而对于那些掉下去的期刊,估计一些人就懒得和审稿了。

  归根到底,科学院的分区影响的是国内研究人员的意向而已,但没有影响其真正的意义和影响。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论文的关注度和跟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发表了所谓的分区高的期刊,如果论文没人看,没人下载,没人引用那也是很郁闷的呢。

  双一流建设下,淡化分区的冲击,积极宣传和分享自己有趣的科研才是出,也许,一篇分区低的期刊发表的ESI热点和高被引论文可能比分区高的期刊上低引用甚至零引用的期刊更重要。

  【综合专家的意见和,经团队内部讨论,即将发布的期刊分区仍采用原来的方法,且大类学科暂时不做调整。

  非常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将在大家的帮助下,继续改进和完善新方法,且在号中推送相关动态。

  一年一度的中科院分区公布在即,很多老师和学生的心都蹦蹦跳。对学生而言,不知道明年毕业时论文能不能满足学校的毕业要求,如果文章分区降了将影响毕业;对教职工而言,分区变了年终工作量就变了,意味着家里明年的开销需要重新规划了。

  当然,对于国内比较认可的中科院分区而言,这些都不应该属于他们考虑的问题,他们只需要自己的分区科学,为国内的高校,科研单位乃至国家管理部门提供参考(考虑到其影响力,可以说是国内科研单位的导向标)。

  随着中科院期刊分区2016内部测试版(第一版)的出现,国内很多单位炸了锅。在新的体系中,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世界科学前沿分析中心采用了新的评价指标:

  1.中科院期刊分区2016年版依然基于期刊影响因子(IF)、期刊被引频次等指标对期刊进行分区。

  2.为了更好各个学科的优秀期刊,新版期刊分区在往年方法的基础上,采用3年学科归一化IF的平均值作为期刊评价指标。

  3.新指标方法很简单,计算3年平均IF之前,使用小类学科相对平均值归一化期刊的IF。因此,期刊在不同小类学科的期刊指标会有差别。

  新的评价方法跟老的评价方法相比,认为更科学,合理,也更符合学科情况。虽然结果出现争议很大,但是毕竟是新的体系,严格按照科学评价指标的出来的结果,无论争议多大,也算。

  但随着第二版的出现,对这个分区的科学觉很令人质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个内部测试版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说明:“被降区的非OA期刊延续2015年版期刊分区的结果,并以上标“-”标识,供老用户参考。”看到这儿作者很疑惑,论文分区不是严格按照评价指标分的么?为啥还有被降区的沿用去年的分区结果?为啥沿用去年结果的OA期刊?搞来搞去新的分区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怪现象:升区的皆大欢喜,按最新的;降区的非OA保持不变,减少压力;就把OA的整下去。这样的结果可能是满足了更多人,减少了压力,可是却忽略了科研评价的性,这才是科研评价最根本的东西。如果期刊分区可以由的反应决定,那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自己的科研评价体系还有存在的必要么?

  另外作者不明白的一点:为啥OA的地位就比非OA的低,虽然现在确实出现了很多不好的OA期刊,但是国际科学界一直在呼吁要求文章出版实现,中科院这个分区是不是有点反其道而行之。科学的评价体系难道就因为是否OA也要分个上下两等?(如果是这样,中科院分区评价指标里面把这个指标加上)。

  看着这个阉割版的中科院分区2016内部测试版,笔者提供两个:1. 严格按照第一版的分区科学标准发布,不分是否OA,不分三六九等;2. 出两个分区,一个是按老的评价体系,跟2015一样,另外出一个指导版,按新的标准,也就是第一版的结果。两个分区由各单位选用。当然,如果科研院所觉得这个分区比较胡乱,完全可以弃用,毕竟期刊分区由很多,比如web of science 的JCR分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分区。

  推荐: